欧洲杯“无塑”纸杯在碳博会走红助力“另一半”减排
欧洲杯下单官方网站数据显示,仅在上海,一天就要消耗掉大约150万只纸杯,但其中的大部分都因为内壁涂有聚乙烯(PE)淋膜而难以回收降解。巴斯夫带来的这款纸杯创新采用水性涂层,实现无塑,变得可降解、易回收。
这也指向了本届碳博会的一项热议话题——循环经济。如何准确定义循环经济?应向哪些环节发力?要打通的关键节点又在哪里?这些议题在碳博会多场论坛上被频繁讨论。
“循环经济是绘制气候保护的另一半蓝图。”在2024碳博会循环经济平行论坛上,英国艾伦·麦克阿瑟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关一松如此定义循环经济。“根据调查发现,全球温室气体的55%来源于能源排放,剩余的45%来自于产品生产和土地管理。”他阐释道,而这一半能够依靠发展循环经济、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来实现有效减排。
他列举了一串详细的数据来预估循环经济能产生的减排效果:在建筑领域,建筑工业化领域每年可平均减排9600万吨二氧化碳,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年均可减碳12000万吨;在交通领域,共享自动驾驶年均可减碳9267万吨;在塑料治理上,重复利用年均可减碳8760万吨,物理加化学回收塑料制品年均减碳则能超过12000万吨……
事实上,上面提到的无塑纸杯,如果能逐步替代含塑纸杯,那么,相等于也能为这一半的减排做出贡献。
值得注意的是,关一松提出,当前我国正处于能源转型的“少年期”,要警惕“成长的烦恼”,“‘十四五’期间,我国将迎来首批风光发电设备退役潮。”他说,仅就风力发电而言,到2040年,累计退役的风机叶片将达到600万吨,这些报废设备如果处置不当,将会引发新的环境问题,包括温室气体排放、土壤退化欧洲杯、水污染等。基于此,他建议尽快建立此类设备的退役循环利用机制。
在刚刚过去的六五环境日,我国首部无废城市建设地方立法——《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条例》正式施行,明确提出以下要求:建立固体废弃物全产业链管理体系,实现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的可追溯性,促进固体废弃物源头的资源化再利用,推进固体废弃物零填埋。
论坛上,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贾彦鹏指出,在循环经济发展中,低值可回收物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。“当前,包括纸型复合包装、废塑料餐盒、废旧纺织品在内的低值可回收物面临回收利用成本高欧洲杯、效益差、回收率低的问题,已成为废旧物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。”他说。
“而低值可回收物年产生总量可达9500万吨,”贾彦鹏说,以2021年为例,我国各类低值可回收物产生量约为9577万吨,其中低值塑料包装产生量最多,为5021万吨,占比为52.4%,其次为废玻璃和废旧纺织品,分别达到2275万吨和2124万吨。他表示欧洲杯,事实上,这些低值废弃物的回收面临着诸多问题,如在政策端缺乏统一完善的回收利用制度体系;回收端体系尚不健全,分类投放效果差;处置上分选设施也不够配套,回收利用规模小且分散。
基于此,贾彦鹏建议,根据不同低值可回收物的来源特点、回收利用方式、市场回收的积极性,分类构建高效回收模式。
而另一个要打通的关键节点是产品碳足迹及其数据体系的建设。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分享了中国首个开放透明碳足迹数据库“天工LCA数据库”。“这一由国内外4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开发和维护的数据库汇聚了涵盖我国55个行业、4000多组单元过程的70000多条公开数据,将为我国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。”说。
据他介绍,目前,基于公开数据的中国碳足迹LCA(生命周期评价)数据库已基本完成,接下来,将逐步建立基于地区、行业、企业实际数据的此类数据库,并获得国际认可,登上世界“数据舞台”。“有了国际认可的中国生命周期单元过程数据库,才能解决我国外贸受到以‘碳足迹’为名‘卡脖子’的问题。”说。